互聯網、電子時代 看傳統印刷業態之“變”
自互聯網技術及電子信息技術誕生以來,一場鋪天蓋地的信息技術革命新浪潮悄然席卷而來,使人們不禁意識到21世紀正不斷成為以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嶄新時代。作為信息技術的衍生產業——電子媒體的出現以及應用不僅對電子技術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對印刷業及文化產業的影響和沖擊表現得尤為突出。
那么,印刷業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其中的“變”呢?在前不久的小森獎學金頒獎儀式上,小森公司會長小森善治先生指出,互聯網以及電子技術的興起對印刷行業的發展速度肯定是有一定的制約,但小森始終認為整個印刷行業還是有發展的,網絡畢竟只是手段之一。未來,傳統印刷與網絡相結合定會推進未來印刷行業的發展。在日本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數碼印刷領域發展十分迅猛,但從實際來看,以在日本為例,其也只是占到整個印刷行業1.7%左右。為此印刷行業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今后這個數字也絕對不會超過5%。在小森看來,數碼印刷和傳統印刷都是不同的工具,會共同為整個印刷行業帶來貢獻。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待是如此,那么站在印刷院校的角度,又會有哪些不一樣?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蒲嘉陵認為,印刷行業正在經歷一個以數字網絡為特征的技術革命,這個革命確實會給印刷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從印刷內涵到外延上的變化。為此我們要對印刷有一個清楚的全面的認識,我們學習印刷業主要就是將其當成一種傳播形態,其實我們不清楚的就是印刷行業還有另外一個屬性就是制造形態,事實上這是離我們很遠的,但是目前北京印刷學院正在緊追這一研究方向。例如,北京印刷學院現在成立了一個印刷電子專業作為引領學科的一個發展方向,更加推動印刷業的制造業形態。舉例來講,就如我們所見到的建筑,從墻到房子,到我們用的卡、手機,無一能離開印刷。但這個領域離我們略微遠了一些,但它確實存在的,所以需要我們迎頭趕上。
印刷作為微型大面積制造技術,在微電子領域,我們日常生活的領域當中的一種覆蓋。但在傳統的出版物印刷當中,尤其是以信息類、娛樂類、時事類、工具類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因為這種形態更適合于用網絡傳輸到數字終端。如此一來就導致了出版物印刷、報業印刷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但也有一部分屬于不但沒有受到沖擊,反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行產業構筑的,所以數字化如果有沖擊的話,也只是對傳統媒體里面的印刷是一種影響,這種影響就是一種洗牌的過程,因為這是用戶的選擇,不是別人的意愿。這也正是之前提到的印刷業的內涵與外延發生變化的最重要的一個基本認識。對于中國印刷行業來將,數字印刷只是印刷數字化的一部分,我們進行嚴密的統計,大概目前只占到印刷總產值的1%左右,但大部分也只針對出版物印刷。因為出版物印刷具有先銷售后制作的優勢,然后可以做到零庫存。所以未來也會有很好的占比,所以目前出版物行業面臨革命性的競爭。
談到印刷行業發生著變化,教育體制應該如何應對。作為國內乃至亞洲屈指可數的印刷類本科院校的北京印刷學院,蒲嘉陵校長表示,對于學生的教育以及行業的整個的教育體制,北京印刷學院有著自己的獨特方針。雖然印刷行業不斷的進行著改變,但是本質上來講印刷的內殼并沒有發生改變,仍是以圖文信息的傳播為主,具有普適性。學校的教育方針就是要做到卓越,追求卓越,要做到別人有,我們精。另外一個戰略是小中見大,也就是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刷內涵和外延的變化。不僅僅是對傳統印刷,還可以做數字印刷,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讓學生的視野更加寬廣。以不變應萬變,不斷的探究挑戰。正所謂站的臺階越高,當你選擇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是低于你的。現在印刷行業處于“亂世”時期,俗語說,亂世出英雄,印刷行業亦是如此,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沒有所謂的規則,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制定規則,也還有很多并不明朗的領域需要去開辟,去品味。對于人才的培養就是這樣,美好的藍圖需要自己去勾勒。
數字化浪潮下,傳統的印刷行業確實受到沖擊,也在發生著改變,但還并未出現誰將取代誰的定論。兩種不同的手段,都在影響著印刷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在這一大背景下,對于印刷行業人才的培養也并無仿照樣本,適應多領域的發展,無論是傳統、數字還是其他都得心應手,全面型的印刷人才才是當今印刷行業真正渴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