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企業謹記:市場有風險 設備投資需謹慎
發表于:2015-01-20必勝原創
印刷企業謹記:市場有風險 設備投資需謹慎
近幾年,印刷業內同仁湊到一起張口談創新閉口談轉型,從事書刊的想往包裝轉,從事傳統的想往數碼轉,所有的企業都想涉足互聯網和文創領域。動了這些念頭,就難免要考慮進行軟硬件投資,今天小編就此聊聊這個沒準兒會遭白眼兒的話題——市場有風險,設備投資需謹慎,您買完設備后悔了沒?
曾幾何時,“要想發干印刷”縈繞在耳邊,企業只要買臺印刷機,就好比買了一臺印鈔機,利潤滾滾而來。而如今,印刷業競爭不斷加劇,利潤不斷下滑,業態隨著互聯網及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也不是那個只要不斷添置設備就能賺錢的時代了。
印刷企業在投資時必須三思而后行,除了單純計算投資回報率意外,還需慎重考慮印刷產能過剩問題、自身業務定位與業務拓展能力的問題、理論市場規模與實際消費水平問題、新型商業模式與落地開花的問題、設備產能與業務量匹配問題、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實際生產與管理模式匹配的問題……,諸如此類,如果這些問題中有一個問題無法回答,就要謹慎出手,畢竟我們不想陷入從老板淪為被動為機器打工,為銀行還貸努力奮斗的境遇。
困擾一 產能與業務量不匹配的問題
在上面提到的多種問題當中,最為直接的問題是設備產能與業務量匹配問題,很多企業都面臨這一困擾。
產能過剩是個廣義詞,包括設備閑置、勞動力過剩、工藝技術得不到發揮、生產流程閑置等。這種資源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僅以眾多的書刊印刷企業為例,許多小微書刊印企的產能得到有效利用的不足1/3;不少大中型書刊印企的有效產能只有1/2左右。

設備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印刷速度可以說沒有最快只有更快。而業務的類型則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著變化,如高檔期刊雜志的印量不斷下滑,完全不能滿足現有商業輪轉設備的胃口,產能明顯過剩;再比如書刊及商業印刷的訂單長度一降再降,在印刷速度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需要的訂單量越來越多,可以說是毫無止境。為了獲得更多的訂單,不顧品質企業低價競爭,從同行手中搶奪訂單,以喂飽設備。也只能是勉強滿足工人的工資、原材料的費用、還設備貸款。現在也有一些企業走在時代潮流的前沿,開始運用互聯網開展網絡接單,但是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并不能為企業帶來期待中的價值。
有企業想到轉型包裝,而包裝領域的同仁也在叫苦不迭,這里也不是大家想象的藍海,競爭也已經相當慘烈。跟風進入的結果是,從一個產能過剩造成另一個領域的產能過剩。
作為希望轉型的印刷企業,在購置設備的同時,應該從內部管理和政策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希望下面三點建議可以幫您少走彎路:
一是把握印刷市場各領域的發展速度,做到印刷產能與市場需求同步發展,防止產能過快過分擴張;
二是把握印刷產業的規范化運行,研讀各地的發展規劃,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運行圖,防止比例失衡,出現“偏科”現象,對熱門項目不要一哄而上,搞亂了陣線,最后誰也吃不飽,造成產能過剩。
三是把握企業經營張弛有度,循序漸進,既要看到印刷潛在的市場,又要看到潛在市場存在的風險,保持冷靜的頭腦,不盲目投資造成產能過剩。
困擾二 轉戰新興領域
近幾年,傳統印刷企業效益大不如前,經營者開始將目光投入到新的領域,尤其在網絡發展日益完善的前提下,數字化、網絡化的印刷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印刷解決方案,滿足了客戶對于便利性的需求,發展潛力不言而喻。
通過各種渠道,我們不難了解到數字印刷、按需出版將對印刷產業、出版產業乃至于社會生活都帶來的巨大的改變。印刷與互聯網的融合,高產能的設備與高需求的市場,貌似萬事具備,只等待印刷企業進入,開動機器,就可以帶來豐富的價值和生產力。
然而事實上,高技術高產能的設備已經擺在那里,互聯網技術也已相當成熟,而高需求的市場依然有點霧里看花的感覺。的確,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個性化需求市場空間巨大;全國出版社的庫存量龐大,按需出版前景無限。這些巨大的市場是否能順利轉換為印刷企業的業務和訂單,有待商榷,也有待觀望。一些前期進入的企業,面對龐大的設備產能不禁苦笑。
面對這樣的局面,印刷企業需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評估。現在的問題也許是未來的機遇。如果現在不提前進入,不嘗試改變企業內部與外部的生產工藝流程,完善產業鏈的磨合,那么到某一天大勢成為現實之時,手忙腳亂,必定無法迎接新模式的到來。而如果現在要進入,就需要做好前期投入大量的資源、培育市場、準備人才,完成對整個接單流程、生產流程、交付流程、物流體系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這勢必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耐得住前期虧損的寂寞,等待勝利那一天的到來。
面對新興領域,競爭的不僅僅是設備,而是整個系統和解決方案的競爭:市場開發、數據庫、數字化工作流程、可復制的標準……,此外,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化服務”理念的建立。你做好準備了嗎?
困擾三 政策標準
在設備投資、項目選項的時候要始終研讀政策的動態,避免投入之后,一紙政令讓所有期待成為泡影。如一些年前,設備投資幅寬與教材開本大小的關系;如投資掛歷加工設備與臺歷掛歷限制生產奪的政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由于不符合政策的投資而造成損失慘重。
最近比較受關注的要數,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所發布的通知《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年版)》,其中對于污染較大、耗能較高的行業和生產工藝做出了最為嚴厲的退市時間表。而對于印刷行業,曾被列為四大印刷方式(膠印、絲網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中的絲網印刷、凹版印刷等被列入立即退市的生產工藝。此外,在北京核心城區不允許有印刷增量的政策,也使很多已經做出投資決策或正在考察過程當中的企業不得不改變策略。
環保政策是中央明確主抓的方向,正如習書記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提到的:“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事實上,印刷行業正在為了綠色印刷生產而努力著:轉型升級集約化管理、積極主動地進行綠色印刷的認證等等,走綠色印刷的道路成了印刷企業的新常態,印刷企業在自身控制綠色生產的同時,印刷設備供應商也在積極進行正確引導,研發出更綠色節能環保的印刷設備和輔助器材。
小結:
小編的贅述并非為了打擊同仁們的創業積極性,但是作為印刷經營者,您是最清楚自己的規模和管理標準的,來自于各種渠道的藍圖是否適合于您的印廠,其中的費用支出又能不能扛得住,想必需要您得好好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