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印花競爭激烈,色彩管理大有潛力
數碼印花技術為紡織印染行業帶來了一次全新的革命,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完善,紡織品印花產業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業慢慢進入了數碼高科技時代。
數碼印花工藝借鑒了印刷行業中成熟的CMYK(C:青色,M: 品紅色,Y:黃色,K: 黑色)分色和合成技術,它是通過不同的CMYK色彩比例的組合,來得到各種花型或連續色調圖像所需的顏色。因此,在調色過程中,數碼印花不能像傳統印花那樣采用色塊逐色對顏色進行調整,而必須對花稿的CMYK在計算機上進行全局或局部調色。
但由于沒有一套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統,在色彩控制方面完全靠操作員工的經驗感覺,從而導致數碼印花前期調色無參考,后期再現顏色變化大,特別是活性染料直噴印花,電腦屏幕的色彩、實際打樣的色彩、最后產品的色彩之間,始終都有較大差異,給印染企業造成了較大的困擾。
很多數碼印花產品顏色結果如下圖所示:
數碼印花過程是顏色傳遞及復制的過程,顏色在各種不同的顏色空間相互轉換,顏色的準確傳遞是重點也是難點。以往,顏色的傳遞主要依靠人為經驗控制,是一種事后的控制,這種低效率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數碼印花企業所面對的激烈競爭環境。因此,實現高效的、自動的顏色傳遞控制,以及實現色彩的準確復制,對提高數碼印花企業的競爭力有著重要的影響。
原因一:每種類型顏色再現設備的顏色顯示能力(即再現色域)不同,例如顯示器或打印機,不同品牌的電腦顯示器,雖然它們的色彩模式都為RGB,但不代表能夠100%完全顯示出對方所能顯示的顏色——如下圖所示,不同顯示屏的顯示色域,因此,同一個花樣輸入后,就會有不同的色彩呈現。
原因二:電腦顯示器與數碼打印機之間,色彩模式完全不同,前者是RGB模式,后者是CMYK模式,以RGB模式再現色彩的顯示器色域與以CMYK模式再現色彩的打印機色域是存在一些差別的,在顏色之間的轉換傳遞過程中,也會造成顏色變化,如下圖所示,RGB與CMYK模式色域:
原因三:由于采用RGB三色呈色的顯示屏與四色呈色的數碼墨水之間的色彩表達能力不同,加之不同的應用軟件將RGB數據轉換成CMYK也缺乏一致性,使用不同的數碼印花活性墨水和不同纖維,或相同纖維不同組織結構,最后得到的顏色也都會不一樣。
數碼印花生產工藝對色彩的影響
1、各個生產工藝環節無嚴格標準
由于數碼印花發展的時間不長,所以無論是在印花前預處理,還是印花后的蒸化固色、水洗、烘干等各個工藝環節都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有各種工藝偏差,無法實現高可靠性和重演性印花產品的色彩復制。
2、工序之間匹配性較差
由于數碼印花的工序較多,而且各個工序對顏色的影響都很大,各個工序的工人操作以經驗為主,缺乏預測成品結果的能力,從而導致印花最終的顏色結果有偏差。
3、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
目前數碼印花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操作工人沒有明確的參考標準而無法判斷自己所負責的這道工序的質量如何,質量判斷往往以最后成品為主,當最后成品不盡如人意時卻又不明確是哪道環節出了問題,這種由于分析與預防不足,將導致產品質量無法完全受控。
4、缺乏數字化管控體系
目前數碼印花企業對數字化管控體系很陌生,各個工序質量控制幾乎沒有數據參考,而往往僅憑借工人師傅的經驗判斷,特別是在調色環節,沒有明確的操作規范,基本上都是憑借個人經驗進行調整,隨意性很大。所以,每個調色操作員調出來的顏色,都以一定的差異。
4C色彩管理步驟
色彩管理就是管理人們對色彩的感覺,色彩管理的目標,就是在圖像復制的工藝流程中,將顏色的復制標準化,從而使原稿色彩數據從掃描、處理、噴印到成品自動傳遞,并且始終保持一致,實現“所見即所得”的目標。
色彩管理理論將色彩管理的實施分為四個步驟,即所謂的4C色彩管理步驟:
校準(Calculation):是指對印刷生產流程中的各設備進行校正,規范化工藝參數,使其工作在穩定的狀態;
設備特性化(Characteristic):是指在對設備進行校準的前提下,通過各種軟硬件工具測量色彩數據并生成設備的色彩特性文件,記錄設備的色域特征,一般色彩特性文件有三種,即輸入設備、顯示設備和輸出設備的特性文件;
色彩轉換(Convert):是色彩管理模塊通過設備無關顏色空間進行設備相關顏色空間的轉換,實現從印前到印制整個過程顏色輸出的一致性;
色彩檢查(Check):是對色彩轉換結果的檢查,主要用來檢驗通過色彩管理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在這四個步驟中,校準與設備特性化是有效實施色彩管理的關鍵。
校準不只是對各設備的簡單校正,而是對整個生產工藝與過程的一次全面診斷,是對生產工藝參數的規范化與標準化。
設備特性化的關鍵在于獲得高質量的色彩特性文件,重點在于選擇能正確反映生產條件的噴印小樣,使用專業的測量工具及專業色彩特性描述文件生成軟件。設備特性化是將所有設備校正后的特性記錄下來,就是特性化的過程。這些特性描述文件是從設備色空間向標準設備無關色空間(PCS)進行轉換的橋梁。
色彩轉換是在對系統設備進行校準的基礎上,利用設備描述文件,以標準的設備無關色空間為媒介,實現各設備色空間之間的正確轉換。由于輸出設備的色域要比原稿、掃描儀、顯示器的色域窄,因此在色彩轉換時需要對色域進行壓縮,色域壓縮在ICC協議中主要有絕對色度法、相對色度法、突出飽和度法和可感知法四種方法,必須根據不同的花樣選擇不同的色域壓縮法,否則會使顏色發生改變,造成顏色不準。
色彩檢查是色彩管理實施的重要步驟,它是對前三個步驟實施結果的檢驗,通過采用一定的色彩衡量方法,如目視顏色視覺法、儀器標定法等,來判定通過色彩管理技術顏色再現的準確性。
色彩管理急需建立行業標準
由于在編輯圖像的過程中會使用不同的應用軟件和設備,而各種設備表現顏色的原理和色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來對色彩進行統一管理,一個沒有色彩管理的工作流程最后得到的印制品是不可預見的。
但目前,數碼印花在色彩管理方面還沒有國際標準,包括數據測量、數據比較以及各個工序參數設置,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而在印刷行業里,色彩管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所以我們可以借鑒印刷的色彩管理,建立起數碼印花的色彩管理體系。
本文提供的數碼印花顏色解決方案包括六個部分:
1、建立數字標準化質量過程控制體系
數碼印花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是進行數碼印花色彩管理的前提。一般數碼印花工藝影響顏色再現一致性的關鍵工序包括:上漿、調圖、噴印、蒸化、水洗。因此,針對上述工序,數碼印花企業有必要對影響顏色再現一致性的關鍵要素進行不斷測試,如:上漿的得漿率、上漿的均勻性,調圖所采用的色彩配置文件,噴印參數和噴印曲線,蒸化的溫濕度、時間,水洗的溫度、時間等等,從而確定各個工序的關鍵控制參數,建立數碼印花企業自身的數字標準化過程控制體系,它是獲得顏色一致、穩定、可重復的數碼印花產品的重要保障。
2、建立數碼印花的顏色測量平臺
建立數碼印花的顏色測量平臺是實施數碼印花色彩管理的重要步驟。由于紡織品自身的特殊性,如:紡織品表面存在一定的紋理是不平整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透光特性以及染料與纖維結合的特性等等。此時,如何建立數碼印花的顏色測量方法,如何篩選顏色測量儀器、確定顏色測量參數條件,如何選擇測量的背襯等等,這些都將影響顏色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和適用性。根據顏色測量原理,可選用分光光度計X-rite I1 Pro、Color Eye XTH、X-rite 939等顏色測量儀器進行測量。目前針對紡織行業里的顏色測量還沒有標準規定其顏色測量的光源和視角,所以,借鑒印刷中顏色測量的標準和顏色科學工作者建議的紡織品顏色測量條件,推薦數碼印花在建立自身標準時,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用D50光源、2°視角、白色襯底或選用D65光源、10°視角、白色襯底。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標準確定,那么之后在進行任何測量時都應選用此標準。
3、建立數碼印花的顏色標準觀察環境和色彩評價方法
色彩匹配的好壞是判斷色彩管理是否成功的主要參考指標。從顏色可以度量以來,印刷、印染、油漆等顏色復制領域就迫不及待的尋找一種參數可以用來評價色彩。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色彩衡量方法有目視顏色視覺法和儀器標定法(色差),來判定通過色彩管理技術顏色再現的準確性。目視顏色視覺法是指觀察者通過觀察來判定顏色的一致性,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目視顏色視覺法需要觀察者在標準觀察環境下進行觀察對比,因此,數碼印花企業有必要建立顏色標準觀察環境,如圖五所示。儀器標定法是將顏色進行數值標定,然后通過計算色差來評價色彩再現一致性的好壞,該種方法是最直接的方法。目前適合紡織行業的色差公式有CMC(l:c)色差公式和CIE DE2000色差公式,兩者均是在CIE1976L*a*b*顏色空間根據不同行業的關注點進行修正的色差公式。一般色差在3以內,人眼便不易察覺兩顏色的不同,連續調的圖案,平均色差在3以內,最大色差在5以內,人眼便沒有那么的敏感了。數碼印花企業在對數碼印花產品進行色彩評價時,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設定自己的色差要求范圍。
標準觀察環境
4、數碼印花顏色輸出設備的校準和特性化
為什么目前數碼印花企業所預想的顏色和實際印出來的顏色偏差大?主要原因是數碼印花企業無法保證顏色在不同輸出設備上傳遞的一致性,工作人員在調圖和噴印工序實施過程中基本是依靠經驗,缺少預知顏色的方法和工具。此時,數碼印花各顏色輸出設備的校準和特性化就尤為重要,校準是調整顏色輸出設備與顏色再現相關的參數,確保顏色輸出設備在正常條件下工作;設備特性化就是采集顏色輸出設備的色彩數據獲取其色彩范圍,即ICC特性文件。數碼印花中涉及到需要校準和特性化的顏色輸出設備主要有:掃描儀、顯示器、噴墨打印機,其中掃描儀和顯示器的校準特性化相對較簡單一些,只需要利用顏色測量儀器結合相應軟件完成即可,但是噴墨打印機就不同了,由于數碼印花噴印參數、紡織面料和墨水的多樣性,制作噴墨打印機的ICC時,需要噴印參數、面料和墨水三者一一對應。在生產工藝穩定的前提下,為了保證色彩傳遞的一致性,針對不同噴印參數、面料和墨水需要做多個ICC。在印花過程中,企業根據不同的ICC,打印不同的數碼樣,各工序的顏色追對應的數碼樣,不斷地修正和補償各工序間的顏色色差,才可保證最后數碼印花顏色的準確再現。
5、建立顏色輸出設備間的色彩轉換方法
上述步驟都是數碼印花建立色彩管理平臺的鋪墊,色彩管理的真諦在于建立不同顏色輸出設備之間的色彩轉換方法,色彩轉換精度是色彩傳遞一致性的保障。色彩轉換是指利用顏色輸出設備的顏色基礎數據庫,以標準的設備無關色空間(Lab顏色空間)為媒介,查找相同顏色的不同顏色輸出設備的輸出值,例如:黃色在顯示器的SRGB空間里的數值是R(255)、G(255)、B(0),在確定色彩轉換方法后,通過Lab顏色空間的媒介映射,其在四色噴印機上則需要C(0)、M(0)、Y(100)和K(0)再現黃色。顏色領域里,常用的色彩轉換方法有:可感知法、飽和度法、相對比色法和絕對比色法,數碼印花企業可在圖形圖像編輯軟件里進行,參考印刷行業里的色彩轉換方法并結合自身特性,建立適合自己的色彩轉換方法。當然,一些色彩再現服務公司也開發了有關色彩轉換軟件,購買這些軟件對其進行二次開發也可以。
6、作業人員建立標準化作業概念
無論是建立作業標準還是建立不同環節ICC,都需要操作人員的配合,即操作人員嚴格遵守標準進行作業。所以,企業在進行色彩管理的同時,也應對員工進行培訓,建立標準化作業意識,才能保證色彩管理的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基于目前數碼印花在色彩復制重演性和穩定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數碼印花企業有必要搭建自己的色彩管理平臺,從而實現色彩傳遞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實現“所見即所得”的目標。
當然,色彩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它必須是隨著印花條件的變化,對印花生產進行不斷優化的基礎上如設備、糊料、助劑、工藝參數的改變,持續地進行修正,實現自動化顏色傳遞與控制。只有這樣,才能長期保證數碼印花色彩的準確性和重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