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進入歐洲 古代中國送給人類的禮物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總導演張藝謀將中國古老的四大發明用藝術的方式呈現給了世界。實際上,在14世紀之前,四大發明就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到了歐洲。而出乎當時中國人的意料,四大發明在歐洲得到飛速發展,更想不到幾百年后,中國人竟然被自己發明的火藥炸開了國門。四大發明是如何進入歐洲,又如何影響了世界的歷史進程呢?
造紙術、印刷術的傳播與文藝復興:
電影《哈利波特》
在電影《哈利波特》中,人們所使用的是羊皮紙。這完全符合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生活。在造紙術傳入歐洲之前,人們只能使用昂貴的羊皮或牛皮,也只有富人才有能力使用。
而在中國,早在西漢就造出了使用破布為原料的輕薄紙張,價格遠低于羊皮。在公元八世紀,唐朝安史之亂前后,唐朝軍隊在中亞戰敗于與阿拉伯軍隊,一些造紙的工匠被俘虜,使得造紙術傳入了阿拉伯地區。不久之后,歐洲人偶然從阿拉伯人的書本中看到了有關造紙術的記載,這才進入歐洲。在1150年,西班牙人開辦了歐洲的第一座造紙廠。
但是植物纖維生產的紙張,僅僅降低了使用成本,文字的傳播依舊需要依靠手抄。當時歐洲就有這樣一個職業:抄寫員。
直到14世紀,從波斯傳入的中國雕版印刷術解放了抄寫員的勞動力。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興職業:雕版員。雕版雖然能重復印刷,但是制作卻極其費時,完成一本書的雕版需要數月甚至幾年時間。一直到15世紀,木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帶來了改變。
1450年前后,德國金匠古登堡受此激發,用鉛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印刷出版了《圣經》,歐洲有了自己的活字印刷術。這給僅需要26個字母的西方文字傳播帶來了極大便利。紙和活字印刷的廣泛使用,打開了歐洲“知識普及”的道路,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
造紙業和印刷業的興起,更推動了歐洲對傳統造紙生產原料、制造工藝和設備的革新。從全程手工操作的木制印刷機,到可由機械自動操作上墨、壓印的鐵質印刷機,再到動力更強的蒸汽印刷機,歐洲人在對印刷機的改進過程中不斷的解放手工勞動力,成為工業革命開啟的一大重要推動力。
指南針、火藥與大航海時代:
電影《加勒比海盜》
在電影《加勒比海盜》中,這些裝備精良的海盜在17世紀曾真實存在于加勒比海域,他們依靠打劫往來船只為生。他們的興盛,源于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后淘金者攜帶的財富,也源于歐洲殖民者的入侵,使一些原住民被迫成為海盜。在海盜與軍隊、商船的爭斗中,源自中國的指南針與火藥,起到了關鍵作用。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發明了最早的指南裝置“司南”,到了北宋,人們已經把指南針運用于航海。南宋時,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帶回阿拉伯,從而輾轉到了歐洲。指南針的出現讓歐洲人不用再依靠星象來辨明方位,大大提高了航向的準確性。
另一方面,蒙古人滅金,鐵蹄席卷東歐,讓歐洲人見識到了中國火器的威力,也讓火藥進入了歐洲。
14世紀末,歐洲出現了需要一人瞄準一人點火的火槍,16世紀,歐洲已經出現了手動轉輪換彈的轉輪手槍,并且發明出填充火藥粉末的合金子彈,大大增強了殺傷力。這種手槍正是后來美國西部牛仔的標配,左輪手槍的雛形。
1350年左右,德國出現了銅錫合金的火炮,射程可達數百米。16世紀的歐洲火炮足以摧毀堅固的城堡。而到17世紀,火炮已經在歐洲陸戰和海戰中發揮核心作用。單一冷兵器時代終結,邁向了近代軍事化。
在《格列弗游記》和《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一次次出海的經歷,可見當時歐洲人對航海的狂熱。尤其《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侵占美洲人的土地,販賣黑奴,馴化星期五,就是歐洲人殖民擴張的真實寫照。
此時的歐洲社會,手工業迅速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繼續急需擴張和資本積累,人們對黃金的渴望促使他們拓展歐洲大陸以外的世界。從15世紀開始,歐洲人指揮著裝有火炮和指南針的艦隊,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大航海時代。到16世紀,英國一支海軍艦隊就擁有200艘船只,裝載2000門重量級大炮。條件成熟的探險家們開始向新世界進發,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從而開啟了侵略與殖民的篇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傳入,推動了歐洲社會在文化、思想、航海及政治上的巨大進步;
造紙術和印刷術,解放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指南針帶領歐洲人征服海洋和新大陸;而火藥則消滅了封建制度,使歐洲率先進入近代社會。當這些歐洲先進的技術發明隨殖民者來到美洲大陸,又有了質的飛躍,才創造出急速發展的北美文明。
在今天,古老的四大發明還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紙張逐漸被電腦所代替,而印刷術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3D打印,指南針技術運用于GPRS定位,導航,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軍事武器的發展更是迅猛。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四大發明在歐洲的傳播,人類文明的腳步也很難以這樣的速度邁向今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