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市北:憶消失的青島造紙廠
坐落于新市北區最北端、交通樞紐勝利橋頭與鄭州路東北角、鹽灘村北側的四流南路245號的青島造紙廠,一直是本市輕工業行業最大的國營企業之一,是山東省有名的重點造紙企業之一,由于受環境污染、場地及市場等因素的限制,曾一度衰退,1993年前后經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換代、開發新產品,再度復興,跨入21世紀后,因歷史沿革問題,資不抵債而破產,并于2013年4月1日從原廠址正式消失。
我岳父孫延江就是這個廠的老職工、老黨員,從1951年入廠干工人,到生產車間主任直至廠調度長任上退休,一生從事造紙生產技術與生產的管理工作,可以說是一名造紙行業的“大拿”(專家),而且我岳父家一直住在1981年10月建成的商丘路35號的造紙廠宿舍樓內,我也曾經參加了以青島造紙廠為主,于1974年由青島造紙廠、青島造紙一廠、二廠、青島輕工機械廠、造紙原料采購站等五個單位聯合在開平路建的職工宿舍的施工建設工作,所以我對青島造紙廠有特殊的情感,而對于剛剛消失的青島造紙廠,我應該寫下它的歷史。
追憶歷史
據廠退休的老生產主任、廠調度長孫延江回憶以及廠最后一任黨委副書記兼廠工會主席、廠辦主任、最后留守清產辦公室負責人張校杰提供的《國營青島造紙廠志》介紹:造紙業是青島市較早的現代工業之一,而青島造紙廠又是青島市輕工局最大的龍頭企業,屬國家大型二級企業。其建廠史可追溯至1941年11月,政記輪船公司經理張本正與其子張仲余等人合資,在滄口區四流路鹽灘村21號開辦的宏大造紙廠,抗日戰爭勝利后,宏大造紙廠作為敵產被國民黨沒收后,宏大造紙廠成為國民黨軍營。
1949年2月2日,青島解放后由青島軍管會接管私營宏大、天隆兩家造紙廠。
1951年1月,宏大造紙廠和天隆造紙廠由軍管會同時交給青島實業公司管理。同年,宏大、天隆兩廠合并;于1952年4月,又與青島實業公司提前接管的私營魯東造紙廠合并成立國營青島實業造紙廠,廠址設在滄口區四流南路221號(即現在的四流南路245號)宏大造紙廠址,后經兩年修復,于1953年2月正式投產。
1954年12月,隸屬于山東省工業廳時,青島實業總公司所轄宏大造紙廠改名為山東省工業廳國營青島造紙廠,并從聯邦德國進口西門子八輥超級壓光機1臺,與青島唯一的1臺長網機配套,生產雙面膠版紙,成為青島生產高檔紙最早的廠家,同時試制成功為加工紙配套的曬圖原紙。
1956年3月15日,又劃歸青島市輕工業局管轄,正式改名為國營青島造紙廠。同時,破產后的私營青島造紙廠被國營青島實業造紙廠收購后,成為該廠的分廠,后又于1961年11月22日劃歸華昌造紙廠。
1965年12月27日,經調整,國營青島造紙廠更名為國營青島第一造紙廠。
1978年8月10日,又重新啟用了國營青島造紙廠至今。
生產發展
1956年前,青島造紙廠擁有造紙機5臺,只能生產有光紙、火柴紙、牛皮紙、紙板,年產能力達到3611噸。1957年,青島造紙廠在保持原有產品品種的情況下,開始生產雙面膠版亞光銅板印刷紙,供印刷行業彩色套印掛圖、圖片、畫刊用,并成為該廠的拳頭產品。至1957年底,青島市只有青島造紙廠、太滄造紙廠為機制紙廠。1958年,國營青島造紙廠利用自制的涂布機,試制成功曬圖紙,填補了山東省造紙行業該項產品的空白,成為山東省生產曬圖紙的唯一廠家。
同年,貫徹輕工業部對造紙行業提出的“以漿為綱”,產品要“粗變細、黑變白、厚變薄”的指示精神,青島各造紙廠從實際出發,開始注意提高技術,強化質量意識,確保產品質量。青島造紙廠率先在打漿機內漂白草漿,試制生產出20~30克的潔白有光紙,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搞好漿紙設備的填平補齊,增加單漿漂洗和凈化系統,形成了較完整的草漿凈化生產工藝,提高了產品質量,并增加了書寫、凸版印刷、打字等用紙的生產。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紙張的需求量大增,青島造紙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生產用于印刷《毛澤東選集》及語錄用的“選集紙”和國防工業用的“炸藥包裝紙”階段,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1976年3月,青島造紙廠新建1臺1760米/米短長網造紙機,并于1977年4月投入生產,生產卷煙用紙,年生產能力為1500~1600噸,填補了青島地區的空白,成為國家煙草專賣局定點生產卷煙紙的專業廠家。
1976年“不吃草”(不用麥秸草)后,將麥秸草改為廢舊麻袋作為原料,1978年底開始生產衛生紙;同時香煙過濾嘴研制成功,于1980年6月21日生產出的輕質過濾嘴產品達到國家先進水平,被評為“山東省新產品一等獎”。
1979年9月,青島造紙廠安裝1臺東方1575米/米短長網抄紙機,并于1982年2月正式投入生產,專門生產衛生紙、濾嘴原紙、糖果紙。20世紀80年代初,從臺灣引進生產餐巾紙的機器,開創青島生產餐巾紙的歷史。
1982年至1983年生產達到鼎盛時期。此時,青島造紙廠擁有主要生產設備:草、麻蒸煮器(蒸球)在用的6座、造紙機11臺套、鍋爐四臺套、涂布機1臺,年機制紙達11711噸。其各種產品銷往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用戶達350多家,在職職工達最多的1749人。
1984年12月,開始生產出特號壓紋卷煙紙。
1985年1月8日,青島對造紙行業提出:“不吃草、少用水、上高檔”的發展要求。青島造紙廠再度引進美國產哈里斯CS—50型電腦表格印刷機,9月投入生產,設計年產能力1200噸。原料改用經過蒸煮、漂洗后的半成品木紙漿,正式停止使用麥秸草等原料,并將凸版紙的生產,遷往膠縣東風造紙廠,從而杜絕了各種污染。
1992年后,經技術改造,以外資、合資等方式籌資引進了為電子行業制造電路板用的浸漬的絕緣紙,填補了我國電子行業線路制造的空白,使企業一度很有起色。
作者簡介:
于樹人,1957年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75年參加工作,我國首屆電大機械專業畢業生,工程師。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青島市市北區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有多篇技術論文在《油氣加工》、《石油煉制與化工》、《中國設備管理》、《煉油設計》等刊物上發表。獨立編寫過多套生產工藝操作規程及ISO的標準。主編的《洪源的戎馬人生》一書由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有多篇作品被中國文聯等出版社出版的《夏夜的星空》、《秋天的情懷》、《健康與養生》、《記憶中的市北(第四、五輯)》、藍月亮文叢《夢在藍天——青島當代作家美文精選》、《李滄記憶叢書》等書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