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制善書40萬冊 半個世紀傳美德
多名老先生抄寫善書
攤開封皮發黑、顏色最深的雙槐善書,記者看到,該善書的紙張是黃粗紙,為民間造紙技藝,紙張上的植物纖維隱約可見,紙張上有紅色印刷線,印刷線為細長格子印刷,線條右側粗左側細。
“解放前人們的書寫方式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一般來說粗線條是提醒此行為該頁第一行的意思,因此善書的手抄本所用的紙張,應是解放前民國時期的賬本。”一位對歷史頗有研究的王先生推測,手抄本應該是民國或以前的紙張。但在善書里面,已經開始使用大量解放后才使用的簡體字,由此可見,善書手抄本應該是在解放后所寫。
從黃華清為記者演示的讀法來看,善書讀法為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閱讀方式,是使用毛筆字書寫,因此大概可以推測,抄寫第一本善書的人,應該年紀較大,保持了以前的讀書方式。而通過仔細翻閱,記者發現,每一本手抄本均有兩種以上非常明顯的字跡。因此,現存最古老的一本善書,應該是用解放前的舊賬本于解放后、由多名年紀較大的老先生來抄寫的手抄本。“以前都是口口相傳的形式,后來老祖宗們擔心口口相傳不利于善書完整流傳,于是便決定將內容傳抄下來。”黃華清說道。
作為善書傳承人的黃華清,除了進行傳統表演外,還積極從事善書創編、收集和整理工作,閑暇時節,他便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創作,并且自費制作善書免費向群眾發放,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善行美德,數十年來,他共送編、刻、印善書小冊子約40余萬冊,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
用說唱宣傳善行美德
勸善文現場化解矛盾
雙槐善書的本質是向群眾宣傳善行美德,每逢節假日、農閑時或是紅白喜事現場,黃華清便會去到群眾中間,用通俗易懂的俚語向大家宣傳為民知識,不時還會打起蓮蕭邊唱邊跳,旁邊幫腔的人一邊應聲附和,一邊擊打樂器,各種聲響交織在一起,煞是熱鬧。在黃華清的表演中,既有勸弟兄、勸鄰居、勸妯娌的《三勸歌》,也有宣揚中華美德的《十要十不要》,既有傳統的《三字經》,現代的《五講四美》、《尊老愛幼》,也有結合時事政策創作的《歌唱十八大》,內容風趣詼諧的詞句,毫無拘束的表演場地,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讓大家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傳統美德的滋養。
除了平時的義務表演,黃華清“勸善”舉動無處不在。2014年5月16日,黃華清在從雙槐鎮坐車到另一個鎮的途中,車上一名年輕女子和老年人因為座位的問題發生了爭吵,他一邊主動上前勸解,一邊唱起了反映社會公德的《勸善文》,通過樸實的語言和說唱,頓時化解了僵持的矛盾,全車人紛紛拍手稱好。雖然只是群眾調解矛盾、化解糾紛,但是他所倡導的和諧善行卻是讓人一輩子受用的基本準則。由于黃華清的示范帶動作用,他所在的雙槐鎮宏新村民風淳樸、鄰里關系和諧,并在2013年被雙槐鎮黨委政府授予“德潤示范村”榮譽稱號。
列入重慶非遺遺產
對群眾進行免費培訓
在黃華清的大力傳承及當地政府的挖掘和保護下,2011年,雙槐善書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黃華清也不斷教授兄弟、兒子進行善書創作和表演。2014年,在雙槐鎮黨委政府的組織下,黃華清開辦了培訓班,免費對善書感興趣的群眾進行培訓。
黃華清和他的善書班子足跡遍布合川大小場鎮,甚至輻射到周邊華鎣、遂寧等地,廟宇前、街頭上、院壩間,到處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數十年來,黃華清向群眾表演善書近萬場,惠及群眾100000余人次,不僅有效的保護、傳承了善書這一民間藝術,也廣泛的宣傳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促進和諧鄉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