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書籍裝幀設計,讓讀者為美買單
發表于:2020-07-07出版商務網
談起書籍裝幀藝術,它的定義早已不止于做個好看的封面,或是為內文加上插圖。著名設計師吳勇說:書籍設計是平面設計中的建筑。可見,書籍裝幀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概念,包括書籍文稿到成書出版的整個設計過程,也是從書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體化的過程,是涵蓋了藝術思維、構思創意和技術手法的系統設計。
近年來,“最美的書”評選廣受關注,每年的入選作品均從各個角度刷新了業內對于書籍裝幀設計的認知。讀屏時代,怎樣的裝幀設計才能體現紙質書的“溫度”?知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認為,書是活的,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文字的疏密度、圖文布局的虛實度、紙質的柔挺度、纖維的透隔度,都傳遞出圖書獨有的信息與靈魂。
書籍裝幀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
一本書,“白紙黑字”就夠了嗎?當然不夠,讀書不光是閱讀文字,有時還要喚起視覺之外的觸覺、聽覺等全感官參與。這就要求書籍設計師以“整體設計”的理念,全方位地表達圖書。
一般來說,一本書的書稿經歷第三次校對時,就會著手開始設計工作。過去,書籍裝幀設計只是做一個封面,版式、字體等都有固定的模式。隨著出版業的發展,書籍設計理念不斷進步和提升,現在的書籍設計更強調整體性,從封面到前言、目錄、篇章頁、正文都要有完整的風格呈現。這也對書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設計師,要想做好書籍設計,一定要在選題策劃前期就介入整個項目,了解圖書的選題來源、讀者定位,從設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并深度理解、分析、解構文本,與作者、編輯共同探討,尋找最佳的敘述方法和視覺語言,傳遞文本的內涵,提升閱讀的附加值。正如書籍設計師曲閔民所說:“書籍設計不是正式出版前的最后一關,恰恰相反,一個真正的書籍設計師,應該從選題確定后就開始參與到編輯工作中去,設計師要成為文本信息傳遞的導演。”
著名圖書裝幀設計師、“中國最美的書”活動資深評委袁銀昌上世紀90年代曾設計過少年兒童出版社《巴金對你說》一書,在文稿還未完成之前,袁銀昌就與責任編輯討論圖片、文字的布局結構,他甚至畫出了版式大樣,讓責任編輯根據劃定的位置編選文稿。這本書出版后得到了業內外的認可,巴金先生本人也對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市場和讀者對于“美”的書籍的要求,已經從視覺美擴展到觸覺美、再到韻律美,包括用材設計與內容的匹配統一。“美”是一個整體,設計師靠一味抓取“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要琢磨相應的封面、環襯、扉頁、正文體例、風格、節奏層次等。
總之,書籍裝幀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優秀的裝幀能為書籍服務、為市場服務、為讀者服務。將來的書籍裝幀設計會更重視技術、材料與藝術的結合、重視設計理念、創新設計風格,并考慮市場因素,呈現以人為本的精良設計。
書籍設計要以“悅”讀體驗為本
書籍裝幀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雙重屬性,其實用功能是基本功能,包括承載書稿內容、利于閱讀和引導、促進購買等。清代藏書家孫慶增在《藏書紀要》中這樣論述書籍裝幀藝術:“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應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為第一。”即書籍裝幀的原則是保護書籍完好,使閱讀功能和審美要求辯證地統一起來,而絕不是單純的裝飾華麗。這一原則對于當下的書籍裝幀設計仍具有現實意義。
書籍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它應從書中挖掘傳播的信息,運用理性化有序的設計規則,表達出全書的內涵要素,即書籍的形態、嚴謹的文字排列、準確的圖像選擇、從視覺表達上展現書的內容,啟示讀者產生聯想,達到書籍設計與信息閱讀功能的完美結合。
圖書不是工藝品,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設計的最終目的在于閱讀,要通過設計與材料的結合讓閱讀更流暢,讓讀者在此基礎上獲得藝術的感悟,享受“悅讀”。袁銀昌說,他在評選“中國最美的書”時,會不斷地翻書,反復地翻開、攤平,觀察整體效果、材料的選擇、裝訂工藝等,“真切感受一本書是不是需要很用力地按住才能繼續閱讀”。他認為,書籍裝幀設計的很多工作是“看不見”的,如調整、細修圖片,選擇最合適的字體、字號,甚至行距、字距。有些書看上去好像沒什么設計,但閱讀時會覺得排版很舒服,留白恰到好處,視覺感受非常流暢,“看不見的設計都在細節中”。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編審、藝術出版中心主任周晨在設計2019年度 “世界最美的書”《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時,就在其中融入了很多“看不見”的細節。如為展現年輕手藝人的精神面貌,通過直立全身照片及剪影的形式讓他們在書籍開篇一一亮相;用跨頁的、聚焦在手部的圖片表達手工藝者的專業特征;使用色調暗淡、手感粗糙的紙張反映民間氣味和生活氣息等。
袁銀昌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不要“裝”,要很坦誠地、很自然地展現,而不是裝腔作勢,僅僅追求視覺上的漂亮。“漂亮”是表面的而不是本質的東西。最好的設計一是做得 “干凈”,二是要有“格調”。而這種格調與設計師的生活閱歷和文化修養有關,不是一兩天可以達到的。